積極財政政策下稅收籌劃要點
在當前經濟形勢處于渾濁不清的狀態下,預測未來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對賭未來的稅收也如出一轍。CFO需要辨別清楚積極財政政策背景下減稅的性質、涉稅風險、稅收管控以及企業機會。
減稅的性質和特點
中國新一輪稅收的結構性調整稍早于近期所點明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當時的市場遠沒有今天這般糟糕,并缺少應有的征兆。上述政策調整具標桿意義的是新企業所得稅法的推出。新企業所得稅八個百分點名義稅率的降低,與眼下保GDP無關,是醞釀已久的事情。當時為了避免政府的歲入“俯臥撐”,政府在其他方面又采取了多項增稅減支措施,包括企圖使出口退稅歸零、提高資源稅、從房地產業中用稅費工具尋租,印花稅的“半夜雞叫”也是在此背景下發生的。
不過從性質上講,當時的稅收調整設計,總體偏重于解決企業高稅負和經濟結構扭曲問題,有減法也有加法,前提是財政盤子不能因稅收調整而變小。屬于“保守療法”,政策上也談不上什么積極。
采取包括轉型在內的積極增值稅政策、降低資本市場印花稅、取消利息所得稅、全面調整關稅、清理房產業稅費、消費稅改革、提高出口退稅率和個稅起征點等,構成了政府新近提出的積極財政政策中“結構性減稅”的主要內容。從性質上看,目前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是以政府的公共財政投入和結構性減稅對沖已經完全失去使用方向感的歲入——由于經濟活動長期受制于財政拖累而作出的糾正,屬于一種零和式自我救贖。
2009年,各級政府或將還會推出某些結構性減稅組合。包括再調出口退稅率和關稅、下調甚至臨時取消房地產業大部分稅費、下調包括銀行在內的服務業營業稅和其他稅收優惠政策。自2009年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統一調低至3%后,最值得企業關注的是一般納稅人17%增值稅稅率問題。17%的增值稅稅率與大多數國家相比都屬于高的,自1994年稅制改革以來,增值稅率偏高的問題一直有些爭論,只不過在當前形勢下這個信號被放大了。人們對降低增值稅率作為政府可能動用的最后手段仍然有一些期待。
減稅力度低于預期
目前積極財政中稅式支出(某些收入的放棄)的實施遠比政府直接財政投入的大手筆來得保守。中央決策部門估計,目前已出臺的所有減稅、讓利、減費措施,大約可以為企業減負5000多億元。據此推算,剔除其中的減費因素,這個數字不足稅收年收入的7%.而2008年在下半年稅收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全年稅收收入仍然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遠遠超過GDP增速。
新出臺的很多減稅讓利缺乏實質內容,作用也會有限。比如,增值稅本身具有保持中性的內在要求,但為保收入,增值稅長期在扭曲的狀態下運行。后來,轉型又成了對特定地區和行業的特惠政策工具。病入膏肓時,增值稅轉型的利多早已被消去大半。
比較特別的就是針對房地產的稅收新政。毫無疑問,目前體現在房地產上的很多稅費都是被相關權力部門用“搶劫”的形式加上去的,反過來又催生了整個產業的泡沫。現在推出的多項房地產減稅減費政策大有回到2006年之前的趨勢。不過,這個“還鄉團”回來得實在晚了點。其實,購房的欲望沖動不但來自謀生的需要,還有一種收益預期,看跌心理一旦形成,減多少稅費也不會發生實際的余額效應。直至今天,整個房地產市場結構的嚴重扭曲現象并沒有回到從善如流的路上來,涉及到結構性問題,上帝也拿不出“速效藥”。
密切留意稅收風險
積極財政政策至少在表面上使大環境變得相當寬松,機會自不待言,而潛在的稅收風險更應隨時被CFO所關注。這種風險很大部分來自現實中敞開了不按常理出牌的窗口,人們很容易在“天文數字”面前失去警覺或對細節變得懈怠。比如,企業所得稅降至25%以后,眾多企業可能試圖尋求獲得更低稅率的稅收優惠安排。最常見的是對高新企業兼并收購。這似乎也是稅收籌劃師力推的最佳“節稅”方案組合之一。但是,如果與集團相關聯的公司把不能列支的一般性研發費用通過財務手段大量流向低稅率的高新企業,可能就會在“不經意”間翻船。
即使是現代經濟國家,稅收違規與否的邊界也并不總是那么清晰,何況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周正毅稅案中的“關聯企業間串開”行為在時下的企業中遠非鮮見(實際比較普遍)。筆者曾把上述特定行為稱之為“稅收木馬”,換句形象的說法就是政策的“山寨化”。當企業遭遇稅收木馬時,罪與非罪的最大可能已經超出稅收之外。
在財務實踐中,過于保守的稅收策略并不為大多數CFO所接受。人們摒棄稅收保守主義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不能確保企業利益最大化。何況政策性過強也并非意味著稅收零風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某些企業的CFO總喜歡把所有的涉稅權攬于一身,認為這樣能提升執行政策的高度,降低納稅成本。其實稅權過于集中意味著稅收風險會在一個更高層級上積聚,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傷及筋骨。與其讓集權的幽靈發號施令,倒不如分散稅權風險來得更安全。在積極財政背景下,分散稅收風險也有結構性調整的內在要求。
CFO稅務管理的目標是在防范稅務風險的同時為企業創造稅務價值。CFO既要確保稅務風險被控制在政策底線內,又能使企業各環節銜接,以實現稅收利益最大化。按照新頒布的在上市公司中實施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CFO稅收控管重點應該側重稅收風險評估、風險控制活動的過程和包括外圍環境在內的企業內部的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體制。其中較重要的是稅收風險評估。稅收風險評估可以準確識別與稅收相關的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確定企業能夠承受的最大風險底線,包括整體稅收風險承受能力和業務層面的可接受風險水平。
把握稅收時間之窗
用足政策,須當機立斷,以免錯失機會的時間之窗。比如,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原來是隔幾年調整一次,近年則年年有變。財政部等四部門日前發布的新版“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提高了部分不予免稅技術規格的商品,惠及到幾乎所有機械行業。同時,對部分國內不能滿足要求的設備技術規格進行了適當下調,惠及汽車生產、塑料加工、棉花檢測儀器、乳品生產等行業。然而,這是今年的政策,坐失這個機會,明年可能就沒這塊餡餅了。再比如,在當前特殊環境下,稅務部門可能要推出某些相對較寬松的臨時性稅收“善舉”,為保持健康的現金流,要注意充分利用特殊時期的稅款緩繳、申報延期和社保費的緩繳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