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宏觀稅負
【證券市場周刊】(本刊特約作者 諸建芳)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將源于改革釋放的紅利,而財稅改革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在推動了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改革派專家樓繼偉重回財政部,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指出,2013年要形成深化預算制度改革的總體方案。我們預計,財稅改革將在未來五年進一步加速。
要深化財稅制度改革,一個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是,中國目前的宏觀稅負水平到底有多高?
西方發達國家的政府收入相對規范,非稅收收入占比很小,但中國政府收入的途徑較多,除稅收收入外,還包括大量非稅費用、預算外收入等。采用不同的口徑,得出的結果差異很大,目前學術界關于中國宏觀稅負的度量大致有三個口徑。
一是預算內稅收占GDP的比重,屬于“小口徑的宏觀稅負”。2012年中國預算內稅收收入超過10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約為19.3%。
二是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即預算內稅收、預算內非稅收收入和預算外收入之和占GDP的比重,屬于“中口徑的宏觀稅負”。2012年財政收入接近12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約為23.1%。
三是政府總收入占GDP的比重,除了財政收入外,政府總收入還包括社保收入、政府性基金以及政府的隱性“灰色收入”等,這屬于“大口徑的宏觀稅負”。2012年政府總收入為14.5萬億元,約占GDP的28%,如果土地出讓金也考慮在內的話,中國全口徑的宏觀稅負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33%。
梳理過去20年中國宏觀稅負各部分占比的變化,大致呈現下面幾個特征:第一,預算收入占比逐漸下降,從1990年的47%下降到2010年的不足5%;而相應的預算內稅收占比則從48%上升至68%。第二,社保收入占比持續提升,其占政府總收入的比重從1990年的3%上升到2010年的18%。第三,預算內非稅收入占比有所提升,其占政府總收入的比重從1990年的2%上升到2010年的9%。非稅收入特別是行政事業性收費的使用與監管透明度較低,既不利于企業市場化運行,也容易成為地方的小金庫。近幾年,養路費、燃油費的“費改稅”已經陸續推進完成,還有環保費、教育附加費等多項收費項目有待改革,預計“費改稅”將成為未來五年財稅改革的重要一環。
相對于其他國家,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是高還是低呢?
過去三十年,OECD國家的平均宏觀稅負水平(不含社保)約為24%-27%,日本、韓國和美國的宏觀稅負相對較低,過去二十年約在20%左右。所以,目前不含社保的中國宏觀稅負水平比OECD國家低4-5個百分點。如果考慮了社保收入的話,中國宏觀稅負水平約比OECD國家低10個百分點。
雖然整體宏觀稅負水平相對于發達國家并不算高,但如果與地域和人均GDP相近的國家比較,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則明顯偏高。地域相近的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宏觀稅負不足14%,人均GDP同為6000美元左右的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國家的宏觀稅負也不高于20%,而同期中國的宏觀稅負接近24%。
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介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那么未來是繼續加稅還是減稅,這涉及最優稅負的問題。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考慮到中國所處的人均GDP水平,中國的最優宏觀稅負在25%左右,也就是說,中國全口徑的宏觀稅負有1.5萬億-2.6萬億元的減稅空間。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在7.5%左右,繼續追求財政稅負的高增長不利于經濟的穩定,有必要采取結構性減稅的措施,讓政府總收入增速回歸到8%-10%的區間。但是我們并不認為,未來中國會走上大幅減稅的道路,因為在經濟轉型時期,民生和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等剛性支出較多,大幅減稅也容易導致政府債務的擴張,增加經濟的潛在風險。[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