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體制改革方案尚未公布 營改增或成破局關鍵
2013年行進一半,作為此輪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突破口,財稅體制改革方案今年何時能拿出備受關注。
財稅體制改革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性。李克強總理在3月底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今年財稅改革要拿出方案,循序推進。
不過至今,官方尚無改革方案的明確信息透露。官方顯得沉默,學界的討論從未停止,如何破解土地財政“綁架”地方政府的難題,“營改增”對分稅制體系的挑戰,以及困擾中國地方政府多年的縣級財政不足等問題,都亟待取得突破性進展。
“土地財政”亟待松綁
土地財政已經成為我國地方財政收入中飽受詬病難以維系卻也難以破解的一道難題。
廈門市規劃局局長趙燕菁在之前給本報撰寫的《重新研判“土地財政”》一文中指出,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極大地壓縮了地方政府的稅收比例,但卻將當時規模很小的土地收益劃給了地方政府,從此奠定了地方政府走向“土地財政”的制度基礎。
由于信息缺乏,對于土地出讓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官方和民間并沒有統一的結論。
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去年底在《人民日報》撰文稱,土地出讓純收益占出讓收入還不到1/3,不到地方可用財力的一成。
但民間數據卻與此相左。北京工商大學貿易經濟系副主任、中國市場學會流通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徐振宇此前發布一組數據,顯示2008~2012年五年間,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純收入約4.1萬億元。
這一數據沒有得到官方認可。這也顯示出,由于信息不對稱,土地收入能為地方財政提供多少“血液”,至今沒有明確數據支撐。
今年兩會期間公布的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僅顯示,去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減少,關于地方土地出讓支出的表述僅有一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支出28046.04億元,下降1.3%。
各地每月每季度發布的財政收支數據中,甚少公布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僅僅是籠統公布政府性基金收入。
數據不詳令學界和投行更為擔心地方政府不透明的土地財政收支恐怕難有可持續性。經濟學家華生年初曾指出,中國財政體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賣地財政問題,并認為這是“財政體制改革的第一件事”。
他指出,如果延續“土地財政”,一方面會導致土地補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招拍掛進一步推高地價和房價,結果造成土地資源集中和部分人的暴富,堆積越來越大的資產泡沫、地方債務和金融風險。
然而在中國公共財政剛性支出不斷加大的同時,財政收入在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構性減稅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出現了增速趨緩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