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的強勢生存
“四大”通吃
改革開放伊始,“四大”被引入中國。特別是2001年,銀廣夏事件的爆發,不僅一舉催毀了當時風頭正勁的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更令境內注冊會計師行業整體喪失了公信力。
就在中天勤解散,作為銀廣夏事件當事人的2名會計師身陷囹圄的同時,“四大”則加快了他們在中國境內的擴張步伐。
中注協發布的年度會計師事務所總收入排名顯示,2002年以來,普華永道中天、畢馬威華振、德勤華永、安永華明一直牢牢占據行業的前四強,而且,它們領先國內所的距離也越來越大。2002年,四大中排名第一位的普華永道業務收入7.66億元,排在第四位的安永華明收入2.46億元,分別是國內所中排在老大位置上的上海立信長江事務所收入的7.7倍和2.4倍。兩年之后的2004年,這三家事務所的排名位置盡管均未變化,但普華永道和安永華明的收入已分別達到12.46億元和6.3億元,為上海立信的8.13倍和4.1倍。
而此時,“四大”總收入已達到32億元,占到前100名事務所總收入的45%,比2003年又上升了5個百分點。
“四大”收入的快速增長依靠的是捕獲國內的“金牌客戶”。一家國內大所的合伙人告訴記者,他們通常遇到的情況是:“‘四大’在給國內企業第一年做審計的時候,客戶可能會要求要有一家國內所來聯合做,兩家事務所各做一部分工作。但是一旦上市以后,我們(國內所)就很被動,四大對企業已經熟悉了,對國內所的依賴性就會減少。而這個時候,我們能不能做下去不是自己說了算,非常被動。如果客戶要到海外上市,那我們就徹底沒戲了。”
就這樣,中石油、中石化、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寶鋼等國內的高端企業已然被“四大”通吃,而中行、建行、工行的改制上市業務也全部由“四大”承擔。
目前,受業內關注的100多家大型國有企業中,仍有一半左右由本土事務所提供服務。然而,這些國有企業大部分都有海外市場融資需求,這樣,不出幾年,這些國企大都也將成為“四大”的客戶。
據一位會計師事務所的負責人介紹,“四大”是按照外商投資企業法注冊的中國公司,享受包括稅收優惠在內的政策傾斜,并借助其國外品牌優勢,獲取著高額利益。他認為,“四大”依靠“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便利模式,讓民族品牌的會計師事務所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而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白手起家,其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的境遇注定不被認可。
強勢支撐
2001年的最后一天,銀廣夏事發不久,中國證監會出臺了“補充審計”制度。與某些歐洲國家保護民族產業的“雙重審計”,即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對“四大”的客戶再審計相反,按照證監會關于《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6號—A股公司實行補充審計的暫行規定》,從2002年1月1日起申請再籌資的A股公司,以及從2002年4月1日起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A股公司,除需由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對其法定財務報告進行審計外,還應由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實行補充審計。
一紙規定,令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寢食難安。他們普遍認為,在信用危機尚未化解的情況下,國內所將因這一規定再遭重創,生存空間會急劇萎縮,而以“四大”為代表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將趁此機會長驅直入。
事實上,“補充審計”最后無疾而終。但是,業內人士堅持認為,它所代表的是監管部門的一種態度,它給境內會計師事務所留下的陰影至今沒有消除。
如何監管
從中天勤因銀廣夏而“退場”,到近來德勤身陷“科龍門”,轉眼幾年間,會計業第一輪的信用危機因為“四大”神化的破滅而升級。而當年中天勤對于行業監管的拷問,則依然錚錚在耳。
當年,中天勤作為60多家上市公司的審計者,擁有近百名注冊會計師和超過6000萬的業務收入,它的退場曾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首先,如果如此超大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尚且不能嚴格自律,那么眾多的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的公信力何在?其次,如果經中天勤審計的銀廣夏存在如此嚴重的問題,那么其他經它審計的60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可信度有多高?再者,因為會計師事務所違規所造成的中小投資者損失該如何賠償?誰來監督這些面臨重大道德風險的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