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不還 要據實繳個稅
不少企業存在借款的現象,有員工向公司預支款、也有投資者向所投資的企業借款等,這原本屬于正常開展業務需要,但若預支數額巨大、次數頻繁,“借款”之名就另有蹊蹺。有人認為這些性質的借款,屬于內部資金流轉,與稅無關。那么,究竟員工或者投資人從企業借款是否涉及稅務問題呢?
日前,稅務人員在日常稅務檢查時發現,有企業假借“員工借款”之名來發工資,還有一些企業的個人投資者多次從企業中借款,借款時間長達數年,也未用于企業生產經營。這些做法被稅務機關依法查處,按相關法規責令這些企業在限期內補扣繳個人所得稅。
對于借給公司員工而實際上不用歸還的款項,應視為工薪所得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廣州市地稅局相關工作人員解釋,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都屬個人所得稅的應稅范圍。個人所得的形式,不但包括現金、實物、有價證券,還包括其他形式的經濟利益。員工借款又不用歸還,企業假借“員工借款”之名來發工資,應按工資薪金所得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對于借給企業投資者,借款期限超過一年又未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款項,應視情況按規定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廣州市地稅局解釋,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規范個人投資者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的通知》(財稅〔2003〕158號)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的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本人、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與企業生產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及購買汽車、住房等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利潤分配,并入投資者個人的生產經營所得,依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除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的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本人、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與企業生產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及購買汽車、住房等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財稅〔2003〕158號文還同時規定:納稅年度內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除外)借款,在該納稅年度終了后既不歸還,又未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其未歸還的借款可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若借款購買不動產并提供給企業使用,是否屬于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情形,企業投資者是否就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為個人購買房屋或其他財產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財稅〔2008〕83號)對此進行了明確,符合以下情形的房屋或其他財產,不論所有權人是否將財產無償或有償交付企業使用,其實質均為企業對個人進行了實物性質的分配,應依法計征個人所得稅。一是企業出資購買房屋及其他財產,將所有權登記為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家庭成員或企業其他人員的;二是企業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家庭成員或企業其他人員向企業借款用于購買房屋及其他財產,將所有權登記為投資者、投資者家庭成員或企業其他人員,且借款年度終了后未歸還借款的。
為此廣州地稅提醒廣大納稅人,企業假借“借款”之名來發放的福利、分配的利潤,須按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企業應對此行使代扣代繳義務,為員工或個人投資者申報扣繳稅款。